网络长篇创作自析
经典重温:耐心和毅力——网络长篇创作自析
大胖头鱼
耐心和毅力——网络长篇创作自析
无论是作为读者还是作者,在下在龙空混迹的时间都不算短了,而且由于条件许可,只要是工作日就一直在网上泡着——每天导致龙空速度减缓的三四千人气中,在下也有小小一份力,可以说,从龙空建立到现在,经历过的各个阶段在下也都看到过了。
不过在下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潜水,很少发贴子。
这主要是因为在下生性较为疏懒,而且比较吝啬——目前仍在进行长篇创作,除了偶尔与朋友们应答之外,不愿意将精力耗费于频繁的应酬评论中去,故此这些日子在评论版的论战,尽管在下几乎每一篇贴子都看了,也曾经有几次已经输入id和密码准备写点东西,但最终还是归于沉寂。
然而直到今天,在看到老汤姆那篇对老m《银河新世纪》的评论,终于使在下决定写点东西——在评论版经历了彼此谩骂,彼此指责后的现在,这样负责任而且大部头的评论文字实在是令人感动,虽然老汤姆是对《银新》做出的评论,但同样作为一个长篇作者,在下亦可以感受到那种振奋的情绪。
此外,老汤姆的一些建议,在下虽然不是老m本人,却也想站在长篇作者的角度说两句,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。
迄今为止在下只写过一部作品——《君与臣》,但是已经写了两百万字以上的量,故事也已经基本成型,并总算大致有了结尾的构想。
但要将之完成,那恐怕是两到三年以后的事情了。
以在下的个人体会,作为一部长篇的创作历程,无非是以下几个阶段:
第一就是开头——相信所有写过东西的朋友都可以理解——我们为什么会想起来要写东西?
因为一份感动,因为一个想法,因为玩了某一个游戏或是看了某一篇文章有所触发?
原因可能有一千种,但最终造成的结果却只有一种——坐下来,写出一些文字,将心中的某个场景,某个能感动自己,另自己为之激动的片断记录下来,这恐怕就是一篇文章的开头了。
每个作者的才气不同,水准不同,构思故事的能力不同,写出的文字也不同。
倪匡小说开头总是极吸引人,按照在下一位朋友的说法——他在气氛把握和场景塑造的能力上可谓极端高明——能够牢牢抓住人,这就是倪匡的本事。
网上也有不少很有才气的写手,他们的开头也都各有特色——宏大的史诗般开篇(历史架空),或者是轻松家常聊天(个人冒险),或者是古怪的奇遇(掉回古代)……等等,就在下看来,开头部分往往就决定了整部作品的规模——倘若是以战争史诗开篇的,那十有八九就要写成唱片,否则整部文章的风格就对不上了。
反之,如果是详细描述一两个人开始的,要想弄成长篇也可以,但势必要在后期追加大量文字说明——就好像画像一样,大多数人画全身像多半是先画头,肩,腿的控制线,但也有部分高手——如米开朗基罗就可以从一个小脚趾开始画。
当然功夫不够最后可能画成畸形……呵呵,扯远了。
总而言之开头好的文章看得太多了,也就无需在下再来赘言,关键就是下一步——过程了。
一个故事有了开头,主角出现了,可他(她)接下来该怎么走?
整个故事该向何处发展?
相信这是大多数作者朋友遇到过的问题,可以说文章故事的过程就是一个过滤器——很多原本相当不错的作品,经过过滤之后就没了下文……成了所谓“太监文学”。
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?
根据在下自己的经验来看,一个作者在经历了最初开头的激情之后,到了中间部分很自然会有疲倦之感,开头的一些想法已经表述完了,设定好的场景,剧目也已经用完,就算还有一些新鲜的想法,却由于剧情尚未发展到那一步而无法使用……在此情况下产生的疲惫和无力感很容易使作者感到厌倦,从而减缓创作速度,甚至最终放弃。
呜呼,许多非常出色的作品就这样无疾而终了——从前有个太监……下面呢?
下面没了!
可以说,这种半途而废的作品对于读者固然是损失,但损失最大的还是作者,费出的心血没有得到报偿——在下所指的报偿,并非点击率,也不是旁人的夸耀或是稿酬之类,而是最基本的成果——完成的作品!
连最终成果都没有,前面的所有心血,文字都只能说是浪费了——当然,单纯为了练笔或是骗骗点击率的东西不在此例。
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,没有任何捷径可走,只能依赖作者本人的耐心和毅力——这句话或许是老调重弹了,但以在下之见,文章写到这个阶段,作者的才气笔力都已经不是决定性的因素,文章能够持续下去的关键,就在于耐心。
当然,所谓耐心并不是单单喊口号而已,在下为一篇小说坚持了将近六年——从97年开始,到现在仍在继续,其中还是有一些经验的。
第一:归根结底仍在于兴趣——这是推动作者继续下去的根本动力。
自己写的故事,不管别人怎么看,至少应该让自己喜欢吧——若有不喜欢的地方就修改掉。
老汤姆在评论老m的作品时说,文章写完以后最好先让女朋友或老婆大人看一遍,请她们提意见——因为只有她们才可以毫无顾忌,想说啥就是啥,这话固然不错,可实际上老汤姆忘了最基本的一个人——那就是作者自己——那才是真正毫无顾忌,不满意就修改。
只有确保这篇文章始终是自己喜欢的,这样作者才有将它继续下去的动力——至少对于在下,对于长篇来说是这样。
这些年来在下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——每当文章写不下去的时候,就翻看前面的章节部分,往往可以从中得到乐趣,启发,乃至于灵感,很多时候文章的峰回路转,高低起伏也正是在这时候定型。
到现在甚至形成了一个不大好的习惯——每天晚上的创作时间往往被阅读所占用,结果耗费一个晚上,只写了寥寥百余字,而剩下的时间全用来看前面的文章了——就连自己也被自己的故事所吸引,不知道有多少作者朋友体会过这种感觉,但也正是这种乐趣,促使在下一直坚持下来,把故事逐渐的进行下去,并且还能够不停加入新的剧情,新的跌宕起伏。
创作首先是自娱,其次才是娱人,这是在下对于创作的理念。
另外,经常翻看前面的章节还有一个好处——可以让自己对于整篇文章始终保持一个熟悉的认知。
自己写的东西自己不记得?
——就长篇而言,确有可能如此——在下的文章开头是六年前写的,如果不是经常翻看,恐怕就连自己都忘记了自己当初的设定,写出来的东西自相矛盾也就难免。
除了避免错误之外,重新翻看老章节还有一大好处——重温当初创作这一段时的心情,思绪,把当初留下的伏笔,线索,一一的重新捡起来。
一篇文章要想做到前后呼应,不留破绽,这种重温就是必须的了。
其二:如何对待灵感:很多真正创作过的朋友肯定会有这样的体验——自己突然有了一个很好的想法,一段激动人心的剧情,可它和自己目前所写到的剧情进展并不符合——自己的作品尚未发展到那一步。
怎么办?
——先把这一段单独写下来,以后设法插入——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,但是据在下看来,一部长篇中很少有哪一段文字是可以单独拿出来的——每一段文字必然和他前面的内容发生联系,特别是那些重头场景,在描述中势必要牵扯前面的东西。
所以即使现在单独写出,以后再要插入已经很难了。
比方说现在轰轰烈烈的《九州》系列——即使是江南单独创作的部分,西门也静的性别就产生了前后矛盾。
在前面姬野自焚那一幕中,因为西门只是无关轻重的配角所以没在意他的性别,随便给了个男性,结果在后面《星野变》一文中跃升为主角的女性西门就与前面矛盾了——最后只能通过设定硬性弥补。
在另一部众人合作的大作《生命》中,初始版本也有类似问题,当然现在经过全面改动这些矛盾已经得以解决,但终究可见斧凿之痕。
所以,在下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灵感的态度是——决不强求。
保留想法,在当前的内容中留下伏笔,而详细描写,则还是放到以后,剧情发展到了相应阶段以后再去动手。
在这里突然想到了不少评论文字,比如老汤姆对《银新》的评论。
确实很中肯,很切中窍要,可是老m会改吗?
在下看来未必——要知道每一篇文章,前因后果的发展,故事情节的编排,评论者看的再仔细也比不上作者了解全面,更何况目前很多文章,作者发在网络上的只是很少一部分(比如在下的《君与臣》就是),在这种情况下,评论者对于文章整体提出的意见对作者来说可能失之偏颇,所以除非是一些非常小的,错误性的东西,否则要作者改动整个布局谋篇,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写到这里在下突然想起今年年初的时候,weid兄在得到在下发给他的《君与臣》第一部分以后所发的评论。
虽然weid兄没有象老汤姆那样送一篇上万字的评论文章给我,但他打来一个多小时的长途电话,详细阐述他的看法,建议,乃至于文章中的种种不足之处,实在是让人极为感动。
然而,对于他所提出的整体修改意见,特别是删除后面第二次卡德莱特平原会战的建议,最后终究还是没有听取——非不为也,实不能也。
创作恰如织锦,一匹下来,中间已经很难有改动的余地,强要修改,纵然极尽巧思也好,也终究不可能不留下痕迹。
不管是加一段,还是删一段都是如此。
就算是有些不妥的东西,也已经被细细编织在里面了,如果说那是错误的话,那么这些错误本身,也已经构成了文章的特点,无法去除了。
第三:关于人物的控制:
如果作者从一开始就决定好了整篇文章的开头,过程,以及结尾,那么他的人物从头到尾就只是一个道具,只是为了完成作者的剧情而服务,这样的人物恐怕很难鲜活起来。
而如果作者过于宠爱自己笔下的人物,则又会过于放纵人物的行事,甚至有可能破坏原本设定好的情节--记得某位大师曾经说过,他笔下的人物一开始是他创造的,但到后来那人物的行为动作已经不受他控制了--因为人物有了自己的思想,自己的行动模式,作者无法不在作品中尊重这种思想和行为模式。
作为一部长篇作者,在下如今也有了这方面的切身感受--比如说雷昂,比如说克瑞斯。
在这种情况下,作者唯一还能控制的,只有所谓“偶然性”了——乔峰武功高强,聪明绝顶,可他最终只有死亡——因为作者把所有坏的机遇给了他,无论他怎样努力,怎样奋斗,最终却由于一点点小的偶然性而归于失败。
而段誉,虚竹,则是典型的呆人撞傻福——作为“大神”的作者特别照顾他们。
但如果作者过于玩弄自己的“大神”权力,主角的运气永远一百分,那文章也不可能吸引人,一个字——“假”。
网上现在很多作品受到批评,其根本原因恐怕也正在于此。
所以说如何把握好这两者的平衡至关重要,金庸小说中的主人公运气都是好的铺天盖地,唯一不好的乔峰只能算三分之一个主角,但他的作品依然吸引人。
而完全不靠运气的主人公……古往今来也许只有福尔摩斯一个吧。
第四:描写的局限性:
我们是普通人,可我们描写的却都不是普通人——不管他们的初始身份是什么,在小说中既然要成为主角,总得有与众不同的能力,本领——而这些能力并非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所能掌握。
老汤姆在评论《银新》时,谈到这部作品的三方主人公到现在为止还是各走各的路,尚未交汇在一起。
关于这一点,在下身为长篇写手,同样是写过两个以上聪明人物的作者,完全可以体会到老m的困难——不是他不想写,而是他写不出来!
并非在下狂妄,因为在下自己也遇到同样的问题——正如老汤姆自己所说——在同一个舞台上,出现两个曹操,三个诸葛亮,各有各的主张,各有各的正义,他们之间的斗争如何描写?
他们的心理如何揣摩?
这些都是身为平凡之人的作者所无法把握的。
在下自己就遇到这个困难——本人笔下的“天才二军师”,海因和克瑞斯,他们两个在一起的场景是所有场景描写中最让在下头痛的事情,所以文章进展到现在,多半还是让他们分散行动。
而老m在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之前,只好仍然让那三颗星孤独流浪,也就不难理解了——当然,这只是在下个人的揣测,未必正确。
最后,关于文章的结尾。
除了平面出版物及已经完成的大师作品,这一部分在网络上现在还很少看到实例,只能跟据在下自己的经验妄谈几句。
所谓结尾,无非是作者对文章中的主要人物,事件做出的最终安排——人物的最终命运,事件的最后结局等等。
如果文章是以写事情为主,那么此事结束也就意味着文章结束,但目前大多数作品,特别是长篇往往是以写人为主,那么所谓结尾,也就是作者(大神)对人物命运的最终安排了。
悲剧还是喜剧,团圆还是分离,这都取决于作者的考量,但据在下看来,作者要想为自己笔下的人物安排一个恰当的结尾(好坏不论,所谓恰当是指符合这个人物的性格,遭遇,当然,如上面所说,有些作者把事件的进程统统归于奇迹,那么怎样安排都可以的),他必须对人物比较熟悉——就在下而言,每一个人物并不是一出场就已经安排好他的性格,所以只有在创作中逐渐丰满化,这样,等到对于某一个人物比较熟悉之后,也已经是文章的中间部分了——而直到这时,笔者才可以说能够对他们未来的命运做出一个预测,也就是决定好一个结尾。
笔者自己的作品,是到了第二部的一半左右,也就是大约一百六十万字时才终于决定好一个结尾的。
有了结尾以后,作者不必再为“故事如何发展”而犯愁,整个故事的流程可以有一个清晰的走向——这是好处,坏处就是容易形成流水账,为交待剧情而写作,没有了创作的激情。
比方说目前在幻剑排名颇高的《将星》一文,二十五章以前很好,但后来就被人评论说进程过快——想必就是因为作者已经考虑好了结尾,但在过渡过程中太仓促,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。
如何避免这个问题?
恐怕还是只能依靠耐心——很多事情,不要过于草率的交待掉,很多人物,不要轻轻易易的弄死……当然,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黄易尚且不声不响的干掉了香玉山,更何况我等?
罗里罗唆,竟然也写了不少东西,恐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这些文字很难理解,但是对于一个真正潜心进行过长篇创作的朋友来说,在下相信应该能得到比较好的交流。
近来天空评论版颇为杂乱,军事版又惨遭阉割,玄幻版也很久未见新的大作,当此之时,我们这些平日潜水的写手也许应该出来撑一撑。
诸位写手们如果能够都把自己的经验,想法,或者是创作的理念都写一点东西发出来,对于活跃龙空的气氛,建立一个正确的评论导向应该是很有帮助的。